第六十一章 凤命归时
推荐阅读:重生之我是剑修 三国:我阿斗,不用人扶 天篆玄机录 被贬后,我靠写黑料震惊权力圈 妃常枕边风 记忆曝光!哥哥们痛哭流涕求原谅 玄门伪佛:黑莲镇魔 女帝座下第一佞臣 全家偷看我记忆杀疯了,我负责卖萌 从魔门耗材开始肝天赋词条
说着,他另一只手还比划着,“青石地砖尽数碎裂,焦痕深达三尺有余。”
说到此处,他气息微乱,显然是一路疾走所致。
“最蹊跷的是,”云翎终于饮了口茶,继续道,“钦天监的人来得太快,就像……”
他一时语塞,气息尚未平复。
“就像早有预料。”
云昭冷冷接过话头,指尖在案几上划过,留下一道泛着寒气的冰痕。
她眸色渐深,“国师作何解释?”
云翎将杯中剩余的茶水一饮而尽,杯盏重重落回桌上。
“钦天监的人说,国师观天象后断言,‘凤命未入中宫,故天降神罚’。”
云昭与江浸月对视一眼,眸中寒光骤现。
好一个借天象以压人的把戏。
这老狐狸,终于按捺不住,要逼她就范了。
云昭唇角勾起一抹冷笑。
她倒要看看,这老狐狸能编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她一个“已为人妇”的女子,入主中宫。
自从云昭将那位怀有身孕的“丫鬟”托付给李淑文照料,这位将军府的少夫人便格外上心。
她亲自请了两个接生过王侯府邸的老嬷嬷,又命人将西厢房重新布置,窗棂都换上了遮光的软烟罗。
“卯时用燕窝,辰时服参汤,午膳必要有新鲜的河鱼……”
李淑文执笔在洒金笺上细细列着膳食单子,簪花小楷写得一丝不苟。
她还特意嘱咐下人们,“送膳时轻些,搁下就走,莫要扰了那位娘子的清净。”
想起自己嫁入将军府这些年的日子,李淑文不禁莞尔。
出嫁前,母亲担心她在婆家受蹉跎,还特意教了她许多对付婆母的法子。
谁曾想,云家上下待她如亲生一般。
公爹从不过问内宅琐事,婆母待她亲厚,夫君更是体贴。
这份恩情,她一直记在心里。
她知道,自家小姑是要办大事的人,如今云昭只嘱咐她帮这点小忙,她自然要尽心相助。
这日,听闻仁和堂新到了一批上等血燕,李淑文原想着府里库中的燕窝也不多了,准备派个管事去采买。
可转念一想,这等稀罕物,必定各家府邸都在争抢。
遂放下手中的绣绷,起身吩咐道,“备轿,我亲自去一趟。”
仁和堂里果然人头攒动。
李淑文带着丫鬟婆子们径直走向柜台,掌柜的见是将军府少夫人亲至,连忙将珍藏的极品血燕取了出来。
她仔细查验着每一盏燕窝的成色,不时用银簪挑开细看。
最后,只选了十二盏最上乘的,吩咐下人付了银钱。
想着难得亲自出来一趟,她又在绸缎庄停了一停,选了几匹最柔软的云锦,琢磨着那位娘子身子重,日后的衣裳料子,也得得格外讲究些才是。
回府路上,忽而听得街边传来孩童清脆的童谣声。
“金凤凰,落梧桐,寻常枝头不相容……”
她素手微抬,掀起轿帘一角。
只见几个垂髫小儿正拍手跳着格子,口中反复唱着这古怪的童谣。
在大雍,能与“凤凰”挂上边的,怕是只有自家那位小姑,安国郡主了。
李淑文眉头轻蹙,指尖在窗棂上轻轻一叩。
随行的赵嬷嬷立刻会意,从身上摸出一把铜板,快步走向街边,与卖糖人的老翁攀谈起来。
不多时,赵嬷嬷匆匆返回,在轿帘外低声道,“回禀主母,老奴大听清楚了——”
原来,近日里,永安城怪事频发。
先是城东那株百年古槐,毫无征兆地燃起火焰。
火舌窜起三丈之高,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只灼枝叶不伤主干,整整烧了一日方才熄灭熄。
随后,护城河更是一夜之间化作血水。
腥臭之气弥漫全城,河面浮起层层翻白的鱼尸。
最骇人的莫过于西市牌坊。
前日正午,青石牌坊突然“咔嚓”一声裂作两半。
裂缝中汩汩渗出粘稠黑水,沾染者无不浑身起疹,痛痒难当。
“坊间都在传,”赵嬷嬷压低声音,“说什么‘凤命不归位,大雍无百年。’也不知这些人打哪听来的。”
李淑文指尖一颤,腕间的翡翠镯子磕在轿壁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沉默片刻,随后放下轿帘,轻声道,“回府吧。”
轿子转过街角时,她又听见那童谣随风飘来。
“金凤凰,落梧桐,寻常枝头不相容……真龙现,凤凰归,天罚消尽福运来……”
“好一招众口铄金。”李淑文闭了闭眼,将手中的锦帕攥得死紧,“这分明是要全城的百姓都来当说客,逼着小姑入主中宫!”
李淑文在坊间听闻的种种传闻,云昭与江浸月自然早已了然于心。
这几日的按兵不动,也并非是畏缩,而是暗中布局,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
云昭指尖轻点案几上的星盘,冰蓝色的灵力在卦象间流转。
赵大俊此人,最擅长的就是在目标登临巅峰时给予致命一击。
当年那些被他夺舍的天才,无一不是在志得意满之际遭逢突变。
所以,他必定会选在自己正式入主中宫那日动手。
凤命归位之时,天地气运交汇,正是夺舍的最佳时机。
而云昭他们要做的,便是在他以为胜券在握时,让他魂飞魄散,不得往生。
安国郡主与郡马的“和离”,来得非常突然,却也异常平静。
晨光熹微时,二人便在宗正寺签了和离书。
江浸月执笔的手稳如磐石,墨迹在绢帛上晕开时,恰似窗外飘落的第一片秋叶。
云昭接过文书时,指尖与他微微一触,两人眼底同时闪过一丝心照不宣的锋芒。
未及晌午,鎏金圣旨已至将军府。
传旨的依旧是那位御前红人,靳公公。
尖细的嗓音穿透将军府的庭院,“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明黄绢帛上,“立后”二字由朱砂勾勒,鲜艳得刺目。
本该筹备数月的大婚,因着连日怪象,硬生生压作七日。
钦天监递上的折子里写得明明白白:“天象示警,迟则生变。”
满城百姓不知就里,只道是天作之合,纷纷在门前挂起红绸。
明日便是凤命归时,晚间,整个永安城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唯有昭阳居内一片寂静,仿佛与世隔绝。
(https://www.tuishu.net/tui/579080/56731890.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