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诸葛会
推荐阅读:炮火弧线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重生之资本传奇 小轩窗,玉珠忙
自从匠官勋级实施以来,大明已经有不少工匠获得勋级,甚至被授与世袭爵位。
这些人大多掌握着一套技术,被授予工程师身份。
其中身份最高的就是吕祥,如今已成为世袭子爵,还是特级工程师,拥有从四品上良造勋级。
薄珏的勋爵比他略低,但也是紧随其后的一批人。
他二人出面发起,很快把各个衙门的高级工程师召集起来,交流些非机密的东西。
看着如此多的工匠聚集一堂,吕祥高兴地道:
“先前忙于研究,少了和大伙儿的交流。”
“上次我觐见的时候,皇上提到苏州工人组织了雇工协会,还要评定工匠等级。”
“按照皇上的意思,一到六级的初中级工匠,由雇工协会自己评定。七到九级的高级工匠,还需要工程师协会参与。”
“诸位都是大明有名的工程师,这工程师协会的工作,还需与你们出力。”
众位工匠听到这个,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喜气。
对吕祥说的觐见皇帝,更是羡慕不已。
自从嘉靖朝的徐杲之后,已经很少有工匠身居高位了。吕祥被当今皇帝宠信,很可能恢复工匠曾经的地位。
而且这次的恢复,还不是吕祥一人的事情,皇帝设立了匠官勋级,明显是要提拔一大批人。
未来的匠官,会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他们掌握着少府寺这个衙门。就算将来被打压,也有稳固的根据地。
工程师协会是少府寺主导组建的协会之一,他们之前就在这个协会挂名,还有人被派去朝鲜,评定朝鲜工匠等级。
如今,皇帝让工程师协会和雇工协会交流,明显是要培养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纷纷表示支持。
还有工匠说道:
“咱们工程师协会在朝鲜有分会,在其他藩国和地方,同样应该设分会。”
“即使一时半会儿铺不开,至少也应该在各省建立。”
“苏州府那样重要的府,更是要优先成立。”
“往后啊,咱们要像科举一样设等级,争取让工匠升到九级后,就有工程师的能力,获得工程师身份。”
这番话让众人纷纷叫好,认为是应该仿照科举。
文官为何一直强势,不就是因为科举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匠官想要长盛不衰,同样需要学习科举,搞一个属于工匠的考试。
如今皇帝把高级工匠的评审权交给工程师协会,正好是他们的机会。
吕祥作为匠官群体的领头人,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眼看众人满怀期冀地看着自己,吕祥琢磨了一下,说道:
“分级考试应该搞,但是咱们工匠做工不是嘴皮子功夫,也不能只靠笔杆子。”
“具体怎么考核,还需要制定一套方案。”
“我看可以让文思学堂摸索,并且让有潜力的高级工匠进京,在学堂中接受培训。”
“诸位也不要藏着掖着,可以撰写教材,把技术传播出去。”
“我已经和薄爵士约好,合作编撰一部教材,专讲火器设计。”
众人都知道吕祥和薄珏有如今的地位靠的是设计火器,闻言顿时叫好,打算一窥秘技。
不过对吕祥说的撰写教材,很多人还怀着疑虑。因为他们大多想要把技术传给儿子或弟子,维持自己和家族的地位。
吕祥和薄珏之所以没有这个担心,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大多是自学的,如今还有了世袭爵位。
两人不觉得那些简单的技术有什么保密的必要,更不觉得自己的后代没了技术就失去地位。所以他们的态度自然很开放,愿意传授出去。
尤其是薄珏还是个秀才,对著书立说的事情很是热衷。他在吕祥提到这件事情后,就打算学习被皇帝追赠爵位的赵士祯,编写火器教材。
以后大明设计火器的人才,都要学习这部书籍。
——
畅谈了一些匠官间的事情,吕祥看众人的神色都放松下来,说道:
“咱们工程师立足的根本是技术,这次召集大伙儿,就是想开一场技术交流会。”
“诸位有谁遇到难题,只要不是涉及机密的,都可以提出来交流。”
“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说不定一个人为难的事情,就有另外一个人想出办法,轻易解决大问题。”
“今后这样的会要常办,薄爵士还起了个名字,叫‘诸葛会’。”
众人闻言哄堂大笑,显然都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
以名传千古的诸葛亮命名,众人都觉得非常提气。
当下就有人道:
“既然吕爵爷说了,我就抛砖引玉,探讨一个问题。”
“我们印刷研究所是按照爵爷从窗棂上格出的道理,不断把版细分、研究活字印刷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版分得越细,中间就越容易出间隙。而且很容易对不齐,印出来会不整齐。”
“尤其是补字的时候,能够明显看出来。”
“各个报社都反馈过这件事,让我们研究如何把版做得更精细些,不要出现参差。”
“诸位有什么好办法没有,谁还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众多匠官有的对印刷不了解,有的却一清二楚。
像是吕祥,虽然在研究到这一步后就转向研制火器了,但是对印刷研究所的工程师提出的问题,他一听就能想明白。
不过他却没多说,而是让这些匠官自由讨论。
最终众人讨论的结果和他想的一样,那就是精度问题。
这时吕祥才说道:
“精度问题不止印刷行业会遇到,武器制造要求更严格。”
“皇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命人发明了游标卡尺和千分尺,大幅度提高了组装效率。”
“武器上那么小的零件都能严丝合缝地组织起来,你们印刷的版,自然更没问题。”
“你待会儿写个申请,回去时带几套工具,看看能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
说着,他又想起一件事,叮嘱道:
“皇上曾经说过,要把字体和字号定下来。”
“你们可以把各种字体和字号的长宽测量出来,制定一套规范。”
“这样补字的时候就有标准,而不是很突兀地大一点、小一点。”
印刷研究所的工程师听得连连点头,觉得吕祥不愧是组建印刷研究所的老前辈,轻易就解决了他们很为难的问题。
而且这还没完,吕祥又透露了一个消息,让他们有了紧迫感:
“皇上派孙都尉出使泰西时,曾经命他搜集泰西的印刷机器。”
“前段时间皇上还提到这件事,说是孙都尉去了两年,应该快回来了。”
“你们在孙都尉带回印刷机器后要抓紧研究,争取制造出大明自己的印刷机器。”
“我和传教士交流过,他们说泰西的很多印刷品,都在用活字印刷。他们在活字印刷术上的积累,已经胜过我们。”
这一番话,听得印刷研究所的工程师,非常有紧迫感。
因为他们的大版分小版之法,最终的目标就是把小版细分成一个个活字。然后把活字版翻铸成雕版印刷,完成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的融合。
这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吕祥都已经完成了,只剩下需要耐心的细分这一步。
如今印刷研究所的目标,就是把这一步完成,获得皇帝的赏赐。
但是如果被孙元化带回泰西机器抢了先,他们的工作就白费了。
如果是仿照泰西的印刷机器制作印刷机,他们凭什么获得爵位?
所以这些工程师都决定,回去后要加紧研发,争取在孙元化使团回来前,完成混合印刷术。
这时,火药研究所的张焘道:
“你们印刷所是怎么印画的?都是用什么纸?”
“能不能把胶片上的影像,完整印刷出来?”
“皇上让我们用胶棉研究感光胶片,说是加上什么溴化银,可以感知光线的强弱留下影像,再印刷到相纸上。”
“这胶片我们造出来了,溴化银还在摸索,相纸一点都没有头绪。”
“你们印刷所有没有这样的纸张,或者帮我们做试验?”
这一番话说得没头没尾,很多人都听不懂。
不过和火药所联合研发火器的薄珏,却是有些听懂了。
想着自己刚刚建立的光学研究所,他说道:
“我看这件事情,还是交给我们光学所。”
“你们火药所和印刷所帮忙,避免分散精力。”
“这胶片是怎么回事,你们研究到哪一步了?”
张焘颇有些自得、又有些头疼地道:
“皇上很喜欢胶棉塑料,让我们造了不少小东西。”
“特别是给礼妃娘娘造的琵琶拨片、古筝拨片,样式非常多,而且多姿多彩。”
“有一次我们造了无色透明的拨片,皇上就问我们胶片进展怎么样,什么时候能留下影像来?”
“我们擅长的只是胶棉,什么溴化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你要接过去再好不过了。”
很痛快地把这个研究项目转给了薄珏,不打算让火药所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精力。
但是薄珏听到后却很高兴,因为他的光学所就是研究光学仪器的。
尤其让他兴奋的,是他听到张焘说制造出透明胶片,这可不正是他要寻找的东西?
所以他急忙追问道:
“透明胶片的透光率怎么样?”
“能不能制造望远镜?”
“我听说胶棉很好加工,制作镜片岂不轻而易举?”
很容易就想到了塑料镜片,认为这可能是自己的转机。
不过张焘的答案,却让他心中一凉,知道离解决问题还差得远。
只听张焘说道:
“胶片这东西不耐用,用久了容易变色,还有可能变形。而且这东西不耐磨、非常容易开裂。”
“它就算加工成镜片,也用不了多久。”
“你要想用它做望远镜,还需要研究出更好的塑料来。”
这番话说得不错,因为就算是后世,塑料也没有完全解决这问题,需要镀膜才能用得久一些。
薄珏现在想用塑料镜片,实在是太过超前。
不过他仍没有放弃,打算下功夫研究一下。尤其是吕祥提到了一件事,让他坚定了决心:
“胶片加厚还能透光吗?能不能看清表盘?”
“如果可以的话,就把它放在钟表上,成本应该比加工玻璃更低些。”
张焘不太懂钟表的事,但是内府监钟表工坊的工程师听到后,却是非常兴奋。
急忙和张焘交流,诉说自己需要的透明胶片。
在得知胶片的加工非常容易后,他们打算先用在怀表上,进一步把怀表的成本降低。
还有人听到内府监在手表的表镜上遇到难题后,说道:
“我看手表的表镜,要求也不用那么高。”
“像我这样把手表戴在内侧,表盘上的玻璃基本不会磨损。”
“你们把手表戴在外面经常磕碰,那自然容易出问题。”
举起自己的手,像众人展示他戴在手腕内侧的手表。
还向众人说了他的佩戴经验,那就是戴在不经常用的非惯用手上,让手表很少受磕碰,减少出现问题的几率。
众人听得连连点头,就连钟表工坊的工程师也是眼前一亮,觉得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他打算回去后就做实验,看看放在内侧,玻璃表盘还会不会容易碎。
接连找到了两个改进的方向,钟表工坊的工程师很高兴。
吕祥和薄珏同样非常高兴,因为这解决了目标问题之一。
现在,他们和许多工匠都觉得诸葛会很不错。以后众人应加强交流,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也有人参会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过来显摆。
徐森作为内府监合作的高级工程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他就似是交流、似是显摆地道:
“我这研制火器,也遇到了问题。”
“很多士兵都说我的火铳虽然能连发,威力却不够劲。”
“威力够劲的又太大,装弹数量会降低。”
“你们这火药所能不能研制一种新弹药,专门给转轮火铳使用?”
“这转轮铳可不像某些人说的没前途,很多官兵都喜欢。”
“辽东那边的骑兵,还催着我设计转轮骑铳,打算用在明年的大战呢!”(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363.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